《大国重工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穿越了chuanyuele.com
喝酒,架不住范永康、熊小青再三相劝,最后领导们都喝了个半醉半醒,被县委办的工人员带到县委招待所休息去了。
送走各位领导,杨海帆带着冯啸辰和佩曼来到自己的办公室,一关上门,佩曼就把此前的傲慢嘴脸都收了起来,满脸笑容地向冯啸辰和杨海帆献着殷勤。冯啸辰已经习惯了佩曼的变脸,杨海帆虽然明白佩曼的真实身份,但看到一个白人向自己点头哈腰,还是有些尴尬。
“佩曼先生,以后咱们就是同事了,不用这么客气的。”
杨海帆向佩曼说道。
冯啸辰给他俩当起了翻译。安抚完佩曼之后,杨海帆抱歉地对冯啸辰说道:“冯处长,真不好意思,还得麻烦你来当翻译了。其实我已经请了一位翻译过来配合佩曼先生的工,不过今天咱们要谈一些内部的事情,就不适合请他过来了。下一步,我打算也要自学德语了,否则未来与德国那边合,太不方便了。”
冯啸辰点点头,道:“学点德语也不错,以后你还会经常到德国去考察的,省得再请翻译了。佩曼,你也要抽时间学点汉语,总不能出去买包烟都要带个翻译在身边吧”
后一句话,他是用德语向佩曼说的,佩曼赶紧点头,还卷着舌头用中文说了一句“我会一点点汉语”,惹得冯啸辰和杨海帆都笑了起来。
说罢语言的问题,冯啸辰又对杨海帆说道:“海帆,以后你也不必喊我冯处长了,就称我一句小冯,或者啸辰。以后咱们在一起合的时间还长,总是叫冯处长,未免太生份了。”
“也好,那我就不客气了。”
杨海帆笑着应道。他的岁数比冯啸辰要大出10岁,直呼冯啸辰的名字也不算失礼。正如冯啸辰说的,未来两人是要长期合的,互相以名字相称,能够拉近双方的关系,如果他坚持一口一个“冯处长”地叫着,恐怕是很难成为冯啸辰的心腹的。
冯啸辰继续说道:“关于这家合资企业的真实情况,我想也到了向你们二位明说的时候了。这家企业的真正出资人是我,这些钱是我奶奶送给我让我创业的。这件事我没有告诉其他人,是因为目前国家的政策环境并不允许我说出来。同时如果有人知道这家企业的后台老板是我,难免会到企业来揩油,届时我们也将不胜其烦。”
这个信息是佩曼早就知道的,为一名德国人,他丝毫没有觉得一个年轻人拥有一家企业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。杨海帆事先对于冯啸辰与这家企业的关系有着种种猜测,但冯啸辰说出来的情况,无疑是他以最大胆的想象力都没有想到的那种。他最多只是觉得这家企业是晏乐琴出的钱,却没料到晏乐琴把企业送给了冯啸辰。当然,他更想不到其实办企业的钱根本就不是晏乐琴出的,而是冯啸辰自己赚的,这个情况冯啸辰至少在现在还是不适合透露的。
“啸辰,你和这家企业的关系,在政策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吧”杨海帆小心翼翼地问道。
冯啸辰摆摆手,道:“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。中央领导同志一直都在酝酿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,私人投资办企业已经不是违法的事情了。这件事情,煤炭部的孟部长是知道的,而且也是大力支持的。不过,他也叮嘱我暂时不要说出来,因为基层有些领导的观念还比较陈旧,说出来会有一些小小的麻烦。”
“原来是这样,那我就放心了。”
杨海帆轻轻点了点头。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倾向性,杨海帆多少是有些了解的,他先前那个问题,只是想再从冯啸辰嘴里确认一下,毕竟冯啸辰现在是在京城工的,接触的都是中央部委级的领导,信息肯定会更灵通。听冯啸辰说孟部长也知道此事,杨海帆就彻底放心了,未来如果这件事情走漏了风声,省地县几级要找麻烦,有一个部长给他们撑腰,也就足够让他们渡过难关了。
“咱们的企业,应当有一个名字吧总不能叫中德合资桐川农机厂,这样显得太低档了。”
杨海帆又想起了一个新的问题,向冯啸辰建议道。
冯啸辰笑道:“我也有此意,海帆,你的看法呢”
“起名的事情,应当是你来定的吧”杨海帆道,“这是你的亲生孩子,怎么能让别人起名字呢”
“可是我没生过孩子啊。”
冯啸辰开了个玩笑。
“我也没有,我也还是单身汉呢。”
杨海帆耸耸肩膀说道。
冯啸辰此前倒是想过这个问题的,他说道:“我想过几个名字,海帆,你来帮忙斟酌一下。我觉得,叫中德辰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,如何”
“辰海”杨海帆的脸色有些窘迫,他讷讷地说道:“辰字也就罢了,我这个海字还是不要用了吧。”
“呃”冯啸辰无语了,他把企业的名字叫“辰海”,还真不是照着自己和杨海帆的名字来起的,他想到的是后世的一句话,叫“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”。听杨海帆这样一解读,倒显得自己想用一个名字把杨海帆给套上,杨海帆毕竟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,把他的名字嵌到企业名称里去,似乎有些谮越了。
“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”冯啸辰欲盖弥彰地解释着,“我是说”
说什么呢冯啸辰又觉得不好挑明了。如果告诉杨海帆说,我起名字的时候压根没想到你,是你自己自多情了,杨海帆的面子只怕是有些挂不住。既然他误会了,而且还是一个美丽的误会,那么就维持住这个误会也无妨。让杨海帆觉得冯啸辰曾经把他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,没准还会迸发出更多的工热情呢。
杨海帆没有让冯啸辰解释下去,他说道:“我倒觉得,叫辰宇公司是不是更好一点”
“怎么讲”冯啸辰问道。
杨海帆道:“啸辰,凌宇,不正好是辰宇吗既然公司的资金是你奶奶给的,那么把凌宇的名字放进去,不是更能让老人高兴吗不过呃,我只是随便说说的。”
说到这里,杨海帆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,甚至有些想把刚才那些话收回来的想法。冯啸辰说办公司的钱是晏乐琴给他的,可没说是给两兄弟的。自己一个外人,自主张地把冯啸辰名下的公司改成了冯啸辰两兄弟共同拥有的公司,这可犯了天大的忌讳了。
冯啸辰却没有想那么多,杨海帆的建议让他眼睛一亮,觉得辰宇公司这个名字的确是神来之笔,一下子把弟弟冯凌宇在公司的地位体现出来了,而这也正是冯啸辰所希望的结果。
春节过后,冯啸辰就已经说服父母,让冯凌宇辞掉在冶金厅的临时工工,来到桐川农机厂,给一位老车工当起了学徒。冯啸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直接当这家企业的董事长,他只希望当一个幕后操纵者而已。在前台,必须有一个可靠的人来担纲,而他能够找到的最可靠的人,莫过于自己的弟弟。
杨海帆担心冯啸辰不希望弟弟染指自己的产业,而冯啸辰的想法却恰恰相反。他正是打算让弟弟学一段时间的机加工,然后到德国去镀镀金,回来接掌这家企业。如果冯凌宇有本事独当一面,自然是最好的。如果他的能力不足,那么就给哥哥当个傀儡也不错,反正真正做事的有诸如杨海帆这样的职业经理人。
把公司命名为辰宇公司,就从名号上确认了冯凌宇在公司的地位,相当于是一家冯氏兄弟公司了。西方国家有不少兄弟合开的企业,比如什么“雷曼兄弟”,啊呸,咱能找个更吉利点的例子吗
冯啸辰在心里盘算已毕,便笑着说道:“好,就这么定了,咱们的公司就叫中德辰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。佩曼,你过几天就回京城去,把公司注册的事情办好。”
第一百一十二章团队
老板有吩咐,佩曼哪敢怠慢,他赶紧把这件事记了下来。至于说“辰宇”这两个汉字怎么写,届时自然会有人帮忙,佩曼要做的就是演好一个牵线木偶的角色,人家怎么摆弄,他就怎么做好了。
接着,冯啸辰又开始安排有关公司的运规则。照他的设想,杨海帆担任公司的中方总经理,佩曼则担任外方总经理,名义上是佩曼比杨海帆权力大,实际上佩曼只是技术培训顾问,兼德国销售处的经理,对企业的运营没有任何决策权。
佩曼未来将在桐川呆两个月左右,如果必要,还可以再延长一段时间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的任务就是向中方人员介绍菲洛公司的技术要领,培训中方技术员和工人掌握从菲洛公司运来的设备的使用方法。这批设备目前已经抵达浦江港,很快就会发运到桐川来。设备中有十几台数控机床,这在中国的机械企业中还是极其罕见的。冯啸辰甚至担心没有一名工人能够使用这些机床,不得已的时候,恐怕还得再请几名德国技师来做培训了。
菲洛公司在油膜轴承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,最重要的技术资料是由冯舒怡亲手交给冯啸辰的,这一次他也已经带到桐川来了。还有更多的实验资料会随着设备一同运来,成为辰宇公司的技术档案。要消化这些资料,也需要有专业人员,佩曼要负责向辰宇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这些资料的情况,解答疑难问题。总之,就是要把他所掌握的菲洛公司技术最大限度地榨出来,成为辰宇公司的技术。
对于这个安排,佩曼没什么异议。公司已经卖给冯啸辰了,所有的技术都是属于他的,佩曼只是一个普通雇员,老板让他做什么,他就做什么,只要老板能够兑现给他的出差补助,他就算在中国多住几天又有何妨
当然,冯啸辰也不会太不把佩曼当一回事,他交代杨海帆,尽量安排好佩曼的生活,住宿和饮食方面,都可以照着接待外宾的标准来处理,不必太苛刻了。桐川毕竟只是一个小县城,生活条件与德国是无法相比的,中国人自己已经习惯于这种生活条件了,佩曼毕竟是个外国人,没必要让他太难受了。
这些事情,目前在整个辰宇公司只限于他们三个人可以知道,所以他们必须要闭门磋商。谈完这些,杨海帆便领着冯啸辰、佩曼二人来到了车间,与工人们见面。
桐川农机厂有两个车间,一个是金工车间,另一个是钳工车间。金工车间是做各种机床加工的,钳工车间则是一个大杂烩,除了装配之外,还有电焊、热处理等工序。农机厂原来的业务只是做一些农机具的修理,偶尔承接一些特殊机具的单件生产,也谈不上有什么工艺流程,基本上就是想办法把东西做出来就行了。
自从要与德国人合资的消息传来之后,县委根据杨海帆的建议,把原来的厂长调走,任命杨海帆到农机厂当了厂长。这一个多月时间里,杨海帆在厂里搞生产整顿,挑出了一些老弱病残以及吊儿郎当的职工,通过县委的力量,找了个名目都调到外单位去了,留下的都是手脚比较勤快、头脑比较灵活的。
对于杨海帆的整顿工,范永康和熊小青给予了积极的配合,基本上是杨海帆提出什么要求,他们就满足什么要求。调走一个老厂长,以及安置十几个不称职的职工,对于一个县来说根本就算不上啥难事。杨海帆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,人家好不容易弄来一个外国投资商,如果让外宾看到厂里的职工素质这么差,临时变卦,不在这里投资了,桐川不就傻眼了吗
清理走了冗员之后,接下来就是补充新人。这件事是冯啸辰交代的,杨海帆有些犹豫,生怕动手太早,未来有什么变故,但冯啸辰再三催促,杨海帆也就只能照办了。
补充进来的名义上叫新人,平均年龄却已经达到了60岁,其中只有一个年轻人,那就是冯凌宇。也得亏有他这么一个人,才把平均年龄给拉低了两三岁。这批新人正是杨海帆向冯啸辰说起过的浦江的退休工人,杨海帆回了一趟家,凭着三寸不烂之舌,加上冯啸辰开出的优厚条件,一下子就招到了20多名技术精湛的老工人,并把他们带回桐川。
这些退休工人当然是没有编制的,因为合资企业还没有建起来,所以他们甚至连个正式的名份都没有。杨海帆把他们安置在厂里住下,用冯啸辰提供的经费给他们发着工资,让他们先熟悉环境,同时向农机厂原来的工人传授一些技术。
桐川农机厂原来也就是50多人,裁掉十几人之后,剩下的还不到40个人,浦江来的老师傅们平均每人也就是指导一两个工人而已。原来这些工人的技术水平之差,简直是令人齿冷。老师傅们来了之后,对这些人稍加点拨,众人的技术水平便都有了突飞猛进的上升。被杨海帆留下来的这些工人,多少都是有些上进心的,他们见这些浦江来的老师傅又有本事,又愿意传授他们技艺,一个个都心存感念、五体投地。一个多月来,新老工人的感情日益融洽,厂里的氛围也变得格外和谐。
冯啸辰和佩曼现在看到的,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。60多名工人干部聚在金工车间,排成几排,等着杨海帆给他们讲话。
“各位师傅,现在我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。这位是德国菲洛公司派来的专员佩曼先生,他将担任咱们合资企业的外方经理,同时也是我们的技术顾问,他会把菲洛公司在油膜轴承制造方面的技术传授给我们,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,向佩曼先生表示欢迎”
杨海帆站在众人面前,用煽情的语气大声地说道。他还真有点当厂长的天份,演讲能力颇为了得,语气、语调的把握也十分到位。
“哗”
众人一齐鼓起掌来,所有人的情绪
小说推荐:《赤心巡天》《少女的野犬》《全球进化:我移植了至高神心》《肝到厨神才算开始》《在北宋当陪房》《了了》《我在妖武乱世,武道成神》《致命打击:枪火游侠佣兵路》《别再催眠我了,反派皇女!》《道爷要飞升》
齐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穿越了chuanyuel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